北京故宮—紫禁城建造者與功臣

當你站在紫禁城前,望著這座雄偉的紫禁城時,是否會想起那些曾經為紫禁城付出心血與汗水的傳奇人物與默默無聞的工匠?閲讀前讓我們先瞭解南京故宮與北京故宮(紫禁城)的關係:

延伸閲讀:世界五大宮殿建築群—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克里姆林宮、白宮

南京故宮與北京故宮(紫禁城)的關係:

南京明故宮:

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

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直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是南京故宮建造的決策者,劉基(字伯溫)劉伯溫負責南京故宮的重要工程的設計與規劃。

北京故宮(紫禁城):

北京故宮紫禁城建造者
北京故宮紫禁城建造者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紫禁城建造的決策者,陳珪擔任紫禁城營建工程的總規劃師和總指揮。

延伸閲讀:中國北京必去 ⟫ 紫禁城歷史深度探索•旅游北京故宮參觀1篇搞定

北京故宮錯誤傳聞:劉伯溫與紫禁城

南京故宮-劉基(字伯溫)劉伯溫
南京故宮-劉基(字伯溫)劉伯溫

劉伯溫與紫禁城:一段被誤解的歷史傳奇

在民間故事中劉伯溫這位明初智者彷彿無所不能,甚至被傳為紫禁城的設計者,然而歷史真相往往比傳說更為複雜、更真實。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重要幕僚,為明朝的建立赫赫戰功,劉伯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僅參與制定了許多重要國策還在民間傳說中成為與諸葛亮齊名的智者,不過關於劉伯溫參與紫禁城設計的傳說儼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事實上劉伯溫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已經退職還鄉,洪武八年(1375年)更是逝世於青田老家,而明代營建紫禁城的時間是1417年明顯晚於劉伯溫的逝世日期,因此從時間線上來看,劉伯溫不可能參與紫禁城的設計工作。

參與故宮建造的具體人物眾多,以下是一些在歷史文獻和資料中有明確記載的關鍵人物:

紫禁城決策者與規劃者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紫禁城決策者:明成祖朱棣

作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是故宮建造的決策者。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於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並開始了紫禁城的建設。這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出於政治考量,也反映了朱棣對於地理和軍事策略的深思熟慮。

建設紫禁城的背景

朱棣於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開始建造紫禁城,主持此工程的有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以及設計師蔡信等人,這些建設者多來自北方,並且包括一些南方工匠,如石工陸祥和瓦工楊青,他們在永樂五年五月抵達北京,開始了建設工作。

紫禁城工程進度

紫禁城的建設並不順利,因受到長陵建設和永樂兩次北徵的影響,工程進度一度放慢。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開始集中力量進行修建,在蔡信的統籌安排下,木工蒯祥、石工陸祥和瓦工楊青等人協作最終在兩年後基本完工。

紫禁城的意義

紫禁城不僅是明朝皇帝的居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宮殿之一,紫禁城象徵著朱棣將北京作為新的政治中心的決心,並且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成為明清24位皇帝的重要居所,朱棣的這項決策不僅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紫禁城設計者與工程師

蔡信:

蔡信在紫禁城的設計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蔡信負責紫禁城的佈局,包括宮殿的位置、中軸線的設定以及南海的開鑿和景山的堆砌,蔡信的設計方案得到了永樂帝朱棣的批准,並在故宮的建造中得到了實施。

蔡信的背景與貢獻

出生與早年:
蔡信是南直隸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人,自小學習木工技藝,具備紮實的建築基礎。

設計任務:
據說當時朱棣將建造宮殿的任務交給了工部尚書宋禮,建皇宮得先有圖紙宋禮就找到了蔡信讓他設計,蔡信設計能力了得很快交出設計圖,宋禮一看設計圖滿意至極!

設計理念與實施
蔡信的設計遵循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概念設計理念與佈局
中軸線佈局:蔡信遵循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確保所有主要建築沿著一條中軸線對稱排列。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空間的秩序感,也符合傳統文化中對天與地和諧關係的理解。
模具技術:蔡信利用「模具」技術,即製作微型建築模型,以便更好地規劃和展示紫禁城的整體佈局。這種方法類似於現代建築中的沙盤模型,有助於在施工前進行可視化和調整。

工程管理與協調
運籌學原理:蔡信巧妙地運用運籌學原理,合理調配資源。例如,他將挖護城河和西太液池的泥土運送到紫禁城北面,堆成了今天的景山,這項策略不僅節省了時間和人力,也優化了資源利用。
施工協調:身為總負責人的蔡信,不僅負責設計,也有效管理各個施工工種,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他與其他工匠如蒯祥等密切合作,形成了高效率的施工團隊。

歷史影響
雖然關於蔡信的具體歷史記載相對有限,但他的貢獻在紫禁城的建設中佔據了重要位置。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其規模和結構至今仍被視為建築史上的奇蹟,蔡信作為設計者之一影響力也隨之延續至今。

蒯祥:

蒯祥(1398年-1481年)是明朝著名的建築匠師出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被譽為“蒯魯班”,並被尊為蘇州香山幫匠人的鼻祖,蒯祥在紫禁城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天安門城樓的設計和建造。

蒯祥譽為蒯魯班並被尊為蘇州香山幫匠人的鼻祖
蒯祥-譽為蒯魯班並被尊為蘇州香山幫匠人的鼻祖

參與紫禁城建設 永樂年間(1402年-1424年)

紫禁城天安門城樓:

蒯祥在18歲時參與了天安門(當時稱承天門)的設計與建造,蒯祥採用全木構造利用卯榫技術,使得承天門不僅堅固耐用還具有美觀的外觀,承天門建築在後來的歷史中屹立不倒,直到清朝時期才被改建為現在的天安門。

紫禁城模具技術:

蒯祥利用模具(微型建築模型)進行設計,此方法類似現代建築中的沙盤模型,使得施工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整體佈局。

紫禁城精確計算:

蒯祥在設計過程中進行了詳細的計算,確保各個建築物的位置比例和結構都能精確匹配,體現了他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紫禁城建設:重建工作

蒯祥作為香山幫的頭領,參與了紫禁城的整體建設負責多個重要建築的設計與施工,包括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重建工作。
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

三大殿重建:在明英宗正統年間蒯祥負責三大殿的多次修繕與重建,這些殿堂經歷了多次火災蒯祥的技術和經驗使得重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景宗年間(1450年-1457年)

裕陵建設:蒯祥參與了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設,為明景宗朱祁鎮的陵墓設計與施工提供了專業指引,蒯祥的貢獻確保了陵墓結構的穩固與美觀。

蒯祥影響與評價


蒯祥出色的建築才能和精湛的工藝被譽為“蒯魯班”,並在後來的建築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但歷史上對他與其他工匠(如蔡信)的貢獻有時存在爭議,尤其是在設計方面。

阮安:臨終時連十兩銀子都沒有

阮安(1381~1453)字阿留是明朝時期一位傑出的宦官,阮安出生於交趾(今越南)在進入宮廷後因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寵愛而受到重用,阮安不僅在建築和水利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也以其廉潔自律的品質贏得了廣泛讚譽。

阮安 明朝宦官一生廉潔自律而聞名臨終時卻連十兩銀子都沒有
阮安-明朝宦官一生廉潔自律而聞名臨終時卻連十兩銀子都沒有

阮安紫禁城建設:


阮安在建築學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現,主持了多個重要工程包括:

蛐蛐籠的結構:

阮安受到蛐蛐籠的啟發,利用其結構特徵設計了紫禁城的角樓。這種設計使得角樓既堅固又具有美觀的外觀,同時能夠有效地防禦外敵。

北京內城城池的建造:

阮安負責了九門城樓、護城河及皇城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的重建,這些工程不僅規模宏大而且設計精巧,體現了阮安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建築才華。

水利工程:

阮安也參與了通濟河、楊村河、張秋河等水利工程的治理均取得顯著成效,為明朝的水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阮安以廉潔自律而聞名,儘管阮安在宮廷中擁有較高的地位但始終奉公盡責從不貪污受賄,即使在臨終時阮安身上也僅有不足十兩銀子,這種工匠精神和廉潔品質在當時社會中尤其難能可貴。

楊青:

楊青(生卒不詳)原名楊阿孫是明朝永樂時期的一位瓦工,參與了紫禁城的建設,根據歷史記載楊青在紫禁城粉刷工作中發現牆壁上的蝸牛爬行痕跡而受到永樂帝朱棣的關注,朱棣詢問他的姓名時楊阿孫的乳名被提及,朱棣便笑著為他改名為“楊青”,寓意“楊柳發青”的春天。

在紫禁城建設完成後楊青被任命為工部左侍郎專責修繕工程,這一職位使楊青在後續的建築維護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匠精神的體現:楊青透過細緻觀察和專業知識,成功地辨識出牆上的蝸牛痕跡,展現了工匠對工作細節的重視。這種精神在後來的建築和工藝中被廣泛推崇,成為工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事傳承:這一事件成為了民間傳說,體現了明代工匠與皇帝之間的互動,反映了皇帝對工匠意見的重視。這種故事在後世被多次傳頌,增強了工匠在社會中的地位。

文獻記載缺乏:目前沒有明確的歷史文獻詳細記錄楊青及其蝸牛痕跡事件的具體情況。大多數資訊來自後來的口述歷史或文學作品,而非直接的歷史檔案。

紫禁城督建官員與工匠

陳珪:

陳珪泰州人洪武初年跟著徐達平定中原爾後陳珪成為燕王朱棣的部將,在靖難之役中不僅展現非凡的軍事才能,更助朱棣的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永樂四年(1406)起陳珪擔任了紫禁城營建工程的總規劃師和總指揮,在這個角色中陳珪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領導力,永樂十七年(1419)年,陳佳85歲時卒,追賜靖國公。

紫禁城主要貢獻

總規劃師:
陳珪被任命為紫禁城的總規劃師,負責整體設計和管理工作,陳珪在建築設計、材料選擇和施工組織方面展現了卓越的能力。

持續的管理角色:
從紫禁城備料到正式開工的十幾年間,陳珪始終擔任泰寧侯,並未離開北京,這在明代重臣中非常罕見,顯示了他在這一重大工程中的重要性。

陳珪在設計紫禁城時參考了多個建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向:

參造南京明故宮
劉基的設計:
紫禁城的建築佈局和樣式基本上是以南京明故宮為藍本設計的,劉基(字伯溫)是南京明故宮的主要規劃者,劉伯溫的設計理念和佈局對紫禁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軸線佈局:
南京明故宮的中軸建築與紫禁城相似,包括午門、奉天門(後改名為太和門)、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等,這種佈局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建築形式:
南京明故宮的建築外觀與紫禁城幾乎完全相同,尤其是在造型、結構和裝飾細節方面,如三大殿的台基設計和屋頂樣式。

其他影響
古代建築傳統:
陳珪在設計中也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元素,如對稱性、層次感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這些都體現在紫禁城的整體佈局和風格中。

歷史遺址:
現存南京明故宮的一些遺址,如午門、內金水河等,其名稱、佈局和造型與北京紫禁城相對應,進一步證明了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繫。

師逵:一生清廉正直卻因紫禁城遺臭萬年

師逵(1366年—1427年)字九達,中書省東平路東阿縣(今山東省東阿縣)人,兼任戶部尚書及吏部要職,師逵一生清廉正直善於斷案,在官場上也贏得了廣泛讚譽卻在督建紫禁城的過程中,不顧民工的死活,師逵的功績和過失都被載入了史冊供後人評說。

明永樂年間師逵賦予重任奉命前往湖廣地區,督率十萬民工進山採木,這是一項艱钜的任務,因為所需的木材多為珍貴的楠木,生長在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常有虎豹蛇蟒出沒,師逵在督建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採木任務卻不顧民工的死活,這種極端的做法最終引發了李法良為首的伐木民工暴動,為社會帶來了動盪和不安,除了民變之外師逵在紫禁城營建過程中還犯下了對細節把控不嚴的過失,導致了一些建築在完工後不久就出現了問題,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為紫禁城的整體形象帶來了傷害。

然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師逵憑藉堅定的決心和卓越的領導力,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為紫禁城的營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援。師逵的功績和過失都被載入了史冊供後人評說。

宋禮:一生清廉死後竟連棺材錢都沒有

宋禮:一生清廉死後竟連棺材錢都沒有
宋禮:一生清廉死後竟連棺材錢都沒有

宋禮精心挑選了設計師和工匠,確保他們具備高超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同時,他也親自前往全國各地,尋找最優質的木材和石材。這些材質不僅要求質地堅硬、紋理美觀,還要符合風水、陰陽五行等傳統因素。在施工過程中,宋禮更是親力親為,對每個細節都嚴格把關。他親自監督工程進度,確保工匠們能夠依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同時,他也非常注重工匠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使得工匠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建造工作。在宋禮的精心籌備下,紫禁城的建造工作得以順利展開。

宋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水利專家,更是一位清廉公正的官員。他任職工部尚書達十八年之久,經手大筆金銀錢糧無數,卻絲毫不取。他財不妄費、役不忘興,對下屬約束很嚴,使得手下官員恭謹勤儉,再不敢貪汙、剋扣百姓之財。他的這些寬和為民的舉措使得他深受百姓愛戴。永樂二十年,宋禮死在任。家人翻盡家當,卻沒有找到能為他安葬的錢。

師逵、宋禮、吳中:

這些官員各自負責了不同的工程任務,如采木、疏通河道等,為故宮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工匠參與了故宮的建造,包括木工、瓦工、石匠、油漆工、雕刻工等,他們各自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共同完成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這些工匠們憑藉精湛的技藝和辛勤的勞動,共同鑄就了故宮這座寶貴的文化遺產。

延伸閲讀:北京故宮(紫禁城)歷史深度探索

陸續補上…中